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 新闻资讯
三垟湿地7个开园项目全部进场施工 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进行时
发布日期:2018-04-02 14:12:45 来源:生态园管委会 浏览次数: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将生态保护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造就了一幅朱鹮与白鹭齐飞的美妙景象。挖掘独有传统文化,包装推广,使三道茶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

对标“下渚湖”,三垟城市湿地公园也在积极“美颜”中,计划今年国庆初步建成开园。记者近日从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了解到,目前7个开园项目全部进场施工,生态保护和文化挖掘也在拼命进行时。

三垟湿地获高大上“试点”

最大程度为生态保驾护航

去年,《温州生态园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复,生态园顺利列入全省第一个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区域。这意味着,困扰湿地多年的农用地只征不转政策保障顺利落地,三垟湿地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湿地统征工作全面铺开。正如生态园管委会主任郑华所说,“拆”“征”,这是湿地建设两个必备要素的突破,有效助推三垟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真正驶入快车道、迈上新征程。

获得这样高大上“试点”后,湿地统征计划农征农集体农用地数千亩,目前湿地内多个村均已完成征地前期三公告及协议书签订工作。这些征收来的土地将不会改变保护区内果园、耕地、河流水系等土地利用现状,维持农用地用途不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接下来,生态园管委会合理确定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一般区。同时根据生态园底数调查分析结果,结合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的实施要求,编制分区空间管制规划和建设项目准入正清单和负面清单。最终统筹协调三垟湿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优化各类用地布局,明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发展区域,合理确定地块的用途,促进生态资源永久保护。

生态园管委会国土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获得“试点”为三垟湿地最大程度上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政策保障。

整治小作坊,进行河道清淤

只为三垟湿地的“水清岸绿”

三垟湿地水域面积占其总面积的30%,纵横交错的138条河道将湿地分割成大小各异的161座岛屿。

生态园管委会环保水利局负责人说,目前,三垟湿地已全面消除黑臭河,水质指标有明显提升。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三垟湿地和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样,下了大工夫。

在源头治理方面,对三垟湿地范围的9个行政村总计4300多户1.6万多人全部进行搬迁,已基本完成9个村的拆迁腾空,消除了原居民的生活污染源。同时,对三垟湿地范围内的电镀、拉丝、无纺布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低小散作坊全部整治关停,去年整治575家,湿地内已无工业企业,消减了工业污染源。此外,对湿地内9个搬迁村的820多个排污口全面封堵,并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废水直排湿地污染。

在源头治理的同时,三垟湿地开展了河道清淤疏浚、水体生态修复等工作,拦截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降解水体污染,逐步恢复水土生态系统及其自净能力,实现三垟湿地可持续生态修复。据了解,三垟湿地清淤量将达到180多万方,要改善湿地河道底泥,并加强湿地与外围水系连接的24个拦截口的维护和管理。

在景观建设方面,该负责人介绍,五福源、北入口、东岸垟、福滋垟等瓯海大道沿线景观隔离带基本成型,西入口、马屿垟、南仙堤沿线景观等公园景观基本成熟,近千亩的岸上景观重建既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又起到了美化效果。

在日常的河道保洁上,则辅以科技手段。三垟湿地涉及瓯海梧田、茶山、南白象、三垟和龙湾状元四个街道,河道保洁打破行政界线,由管委会统一出资牵头,对湿地规划红线内的75公里长的河道保洁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保洁、统一监管、统一考核,创新性将沿河五米纳入河道保洁范围。这既避免了之前属地街道边缘地带存在的保洁死角现象,又解决了传统河道保洁与沿河道路保洁存在的扯皮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部门辅以GPS定位、微信群、无人机等手段,采用日常监管和定期联合大检查的模式进行监督,河道保洁成效明显。

下一步,结合三垟湿地公园在2018年国庆初步开园的建设目标,相关部门将巩固治水成效,进一步提升水质,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

文化摸底,融入建设

三垟湿地将现文化味

走进生态园管委会发展规划局负责人办公室,书架上陈列着一排文化类的书籍,如《温州古亭》《温州古戏台》《温州古桥梁》《温州近现代建筑》《温州古民居》《温州古牌坊》等。该负责人说,他最近都在读这些书,想着如何把温州的传统文化融入三垟湿地的建设中来。因为三垟湿地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支撑。

在这名负责人看来,三垟湿地的文化味首先体现在乡土文化,即湿地内本身具备的文化元素。他说,本身三垟湿地就是个水乡,留下很多乡土的建筑,包括村庄的脉络,都有保留,“当时委托了专业人员,深入挖掘并盘点整理了湿地公园涉及的数十个村庄的原生态历史文化和现状,初步摸清了三垟湿地的文化家底。”

经过盘点整理,丰富的湿地原生态文化“浮出水面”,包括人物、事件、桥梁、古树名木、庙宇祠堂、人口变迁、诗文传说等。例如,三垟湿地历史上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也留驻过不少才俊:张家桥村村民先祖宋代重臣张理和张淳恩、宋代编撰《永嘉橘录》研究三垟特产“第一人”韩彦直、黄屿村出身的明代御医袁迁、在圆底村曾住过的清代著名艺术家曾衍东等,这些历史名人是三垟湿地宝贵文化遗存的集中体现,他们是历史事件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到了近现代,从湿地人家走出的士绅赤子,有的首创温州电厂,有的变卖田产免费办学,有的捐资逾亿,都在延续“育英”情怀。

该负责人说,在今后湿地的景观建设中,会融入湿地内的老河埠、轮船埠、老石桥、老门台、老屋,使得湿地有种古色古香的美。

当然,在湿地的建设过程中,少不了瓯柑和菱角。今后湿地内将保留1500亩的生态型瓯柑,提升其品牌价值;也可以结合旅游,让游客体验式地对瓯柑和菱角进行采摘。

除了乡土文化,三垟湿地还将是瓯越文化的展示平台。负责人介绍,今后湿地内将有一块瓯越风情展示区,将瓯越文化融入湿地建设当中来。他说,“展示区内有百工坊,可以把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温州的非遗文化结合在一起。”

三垟湿地的文化味还体现在榕树精神文化。三垟湿地有许多榕树,榕树是温州的市树,以扎根土地,顽强生长著称,是温州民俗文化的象征,是温州务实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