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垟湿地,有一处以榕树为主题的“榕源”。这里静静屹立着一棵榕树,挺拔俊秀的身影里藏着对历史的见证,如同生命的年轮,一圈圈记载着发展变迁的过往——
2005年5月2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考察,提出了“要把生态园这件事办好,办成对子孙后代积德的一件善事;办成造福于当地群众的一件实事;办成生态建设的一件好事”的殷切期望。
言犹在耳,18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有效加强温州生态园规划、保护和建设工作,推动三垟湿地实现蝶变升级。从出台《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到实施三垟湿地旧村整体征迁三年计划,再到将三垟湿地公园建设列入全市“两线三片”重点工程,如今,“醉美”三垟已成为温州市民心头的一颗朱砂,自2018年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数量约974万人次。
破茧
“办成对子孙后代积德的一件善事”
回字形长桌一如当年,十数张椅子围成一圈……再次走进沙河村村民礼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秀忠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18年前的那个初夏——
当时,地处三垟湿地范围内的沙河生态示范村正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站在转型十字路口,很多人看不清前路到底该怎么走。
“必须依靠群众广泛参与,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发展能力。”简单的话语意味深长,在干部群众心中播下了守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种子。
作为温州生态园建设的启动点,沙河村比湿地范围内的其他村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数不清的铁钉、电镀作坊,加上大面积的种植、养殖和生活污染,小时候清澈的河道变成了污水塘。
拆迁是湿地保护建设的前置条件,只有拆迁,才能腾挪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开始,我们很多村民不想拆迁,不想离开祖祖辈辈一直生活着的地方。”张秀忠说,“一些一辈子没和人吵过架的老人,还为这事红了脸。”
于是,党员干部力量迅速下沉,将现场指挥办公室从街道搬到村里,并根据情况建立“一户一档一方案”,针对性地推进征迁工作。
村民不给凳子,征迁人员翁振瓯就蹲着聊天,帮着算各种“经济账”“环境账”“子孙账”。“起身时发现腿全麻了,不过村民有难处也愿意开口了。”
一趟趟敲开家门,一次次促膝交谈,当地干群逐渐统一认识:绿色本身也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抵住短期经济效益的诱惑,为子孙后代留下千年传承的生态遗产,让生态园成为城市“搬不走的财富”。
历经四年“阵痛”,温州完成湿地范围内9个村共4500余户村民搬迁,累计拆除旧房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
拆迁后,村民们被集中安置在黄屿片和三郎桥片。从“村民”变成“居民”共享生态发展红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此时回头看,才更能明白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办成对子孙后代积德的一件善事”的深意。
惠民
“办成造福于当地群众的一件实事”
随着温州外国语学校状元分校、温州大学附属学校(榕园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在三郎桥、黄屿等安置片相继落地,湿地拆迁户心中的“小确幸”又多了几分——
“刚搬家那会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市民刘女士是第一批迁入三郎桥片的湿地拆迁户,当时片区内缺少优质教育资源,不少人只能把孩子送到5公里外的状元上中学。“没想到,这块‘短板’很快被补足,还摇身一变成了‘学区房’。”
“办任何事情,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根本,必须经得起群众的检验。”18年前的殷切叮咛,引领着温州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干成了一批惠及当地群众的实事——
除了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外,近年来安置片品质提升按下“快捷键”,农贸市场、大型商超等生活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
此外,中兴大道城市主干道和环山北路(生态园段)已全面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外部交通体系;加快民生道路建设,共建成配套道路26条,交通网络更完善,群众出行更便捷;聚焦群众停车难问题,建成配套停车场22个,停车位11000余个,不断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三垟湿地是温州最负盛名的瓯柑出产地。瓯柑不仅扎根湿地、声名远播,更是独恋故土、反哺家乡,成为湿地乃至温州全域经济回馈和乡愁记忆的共同财富。
如何保护传承瓯柑成为当地发展的一道课题。“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温州围绕三垟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保护好、培育好、推广好”的瓯柑发展理念,已建成约600亩瓯柑精品文化园,同时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数字化、优质化、现代化培育,与瓯海区三垟街道、村集体一道推动产业壮大、销路拓宽、品牌提升。前不久,“渚上瓯柑橘出温郡”2023中国瓯柑文化节在三垟湿地举行,进一步打响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瓯柑品牌文化。
以一隅窥全域。温州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和城市能级提升,不断形成以生态园为中心的大生态经济圈。
蝶变
“办成生态建设的一件好事”
芦苇摇曳、碧水涟漪,一群白鹭掠过水面,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漫步在满眼苍翠的湿地岸边,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加强生态建设”的分量愈发深入人心。
三垟湿地是市区保存相对完整、集中成片分布的湿地生态系统,由161座岛屿和138条河道组成。十多年前,由于长期以来生产生活污水的直排、河流上游泥沙的沉积和岸上污染源的汇入,造成湿地生态被严重破坏,45条小微水体均处于劣V类水质。
一场守护城市“绿肾”的保卫战迫在眉睫。2004年5月,温州生态园管委会成立;11月,正式发出畜禽业“整改令”,开始以退为进的保护,逐步清除污染源;12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开始实施。
2005年,经初步整治,湿地环境有所改善,但修复工作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为它不仅是纯粹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
这一年,习近平同志在温州考察时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
循着这一思路,湿地追“青”逐“绿”之路愈发清晰——
2007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自此,温州生态园保护和建设有法可依,道路交通、生态保护、拆迁旧房等项目建设逐步展开。
2015年,温州成立三垟湿地保护建设指挥部,湿地范围内9个村实施整村搬迁,为湿地保护建设赢得发展空间。
2018年以来,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同建”原则,全域推进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功能恢复“加速度”逐年攀升。
近年来,温州还聚焦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一系列重磅举措,包括成立温州大学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和林相改造等工程、打造生态示范片和“小微湿地”、改造一批生态鸟岛……
一组数据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答卷”:据不完全统计,与2003年调查数据相比,湿地维管束植物增加500余种,鸟类增加90多种,生物多样性指数(BI)提升了16个点;水生态方面,湿地平均水深已由2.53米增加到3米,目前湿地全域Ⅲ类水占比已达60%,部分水域水质达到II类水标准。
“落日泛舟循桔浦,轻霞入路是桃源。”明代大臣张璁短短数语,饱含对三垟湿地的由衷赞誉。胜景重现,温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深入推进温州生态园全域保护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温州篇章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