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新闻  > 新闻资讯
环湿地如何绘就生态封面
发布日期:2024-03-15 14:11:22 来源:温州日报 浏览次数:

“落日泛舟循桔浦,轻霞入路是桃源”是古人对三垟湿地的由衷赞美。如今,随着三垟湿地公园的焕新升级,以特有的水乡风韵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打卡胜地。与此同时,以三垟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环湿地生态圈正加速形成,瓯海大道、瓯越大道快速路、中兴大道、学府北路等高颜值交通要道相互串联,周边中央绿轴、南湖、高教园区、黄屿、三郎桥等板块日新月异,交织成一副生态与都市交融的精美画卷。

春日暖风拂面,湿地内春花烂漫,河边杨柳依依,不远处草坪上孩子们正在放飞纸鸢,欢声笑语不断……站在市区惠民路“湿地阳台”,凭栏远眺,一览湿地风貌。

作为温州“城市绿肾”,三垟湿地东连龙湾区,西接瓯海区,北部连接城市中心区,规划总面积为11.66平方公里,呈360度向城市开放,是我市推行“强城行动”和打造花园城市的重点板块。

自2018年以来,三垟湿地全域推进三垟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造集生态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同时,聚焦湿地保护修复和游客观光需求,陆续打造了五福源、榕源、南怀瑾书院、南仙堤、花岛花溪、百鸟岛、湿地阳台、生态示范片、城市休闲片等景点,形成水上、陆路多条精品游线,并配套旅游、农业、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多种活动,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据悉,目前三垟湿地公园已建成北入口并设有“行水三垟”休闲广场,西北入口处还建有观景阳台等。正在施工的东入口一期工程建设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于今年五一节前完工。据悉,该项目以“野水云山”为整体设计意象,总建筑面积约69000平方米,包括主体建筑、地下停车场、景观绿化、桥梁、游船码头等内容,集广场休憩、旅游集散、集中商业等综合功能为一体。另外,景区内还改造提升了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配备了大型生态停车场、3A级厕所,提升了景区标识系统,构建了完善的智慧旅游系统等。

今年,三垟湿地内西片还将进行文化提升,主要围绕“瓯居海中 河乡湿地”的主题,将名人诗歌、瓯柑等文化元素融入湿地内,筑特色文化场景。提升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伯温草堂、王谢岛、观鸟岛等项目,打造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随着三垟湿地的焕新升级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个以湿地为核心的环形都市生态圈正逐渐显山露水,成就温州大都市的生态封面之作。

从空中俯瞰,位于三垟湿地西侧的南湖板块塘河悠悠,沿河还分布着温州万象城商业综合体、民办博物馆群等特色建筑,古乡水韵与现代时尚在这里得以精彩演绎;北侧中央绿轴、黄屿板块一栋栋现代化楼宇沿瓯海大道布局,特别是长约1.8公里的世纪公园向南一路延伸至湿地公园,串起了城市生态绿廊;东侧不仅与大罗山风景区相邻,沿线的三郎桥片区还聚集了大批新建住宅区,人居氛围日渐浓郁;南侧的生命健康小镇、高教园区板块大型医疗配套设施、科创平台等产业纷纷入驻,成为温州“最强大脑”所在。

专家观点:

做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文章》——温州设计集团风景园林设计院总工程师 许贻艺 

三垟湿地是温州城市的生态瑰宝,近年来,建成开放了一系列绿色生态旅游景点,深受市民喜爱。我们集团也参与了湿地多个项目的设计,比如对西环线沿线、鸟岛等进行生态修复,进一步丰富了动植物资源和景观风貌;对大罗山至三垟湿地的中兴大道沿线景观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山水景观更为融洽等。

下一步应继续加强规划引领,保护、开发好三垟湿地,特别要强调其生态属性,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凸显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融合湿地的自然风光、历史内涵、人文特色以及时尚创意,打造具有生态美、人文美、时尚美的景观片段,做好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文章。

在湿地边界的处理方面,应协调好湿地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严格控制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与建设风貌。南侧毗邻大罗山区域为湿地的生态封育区,是自然山水的衔接过渡区域,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在山水之间建设生物、生态廊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衔接与自然演替。

在瓯海大道、瓯越大道的沿城市界面,一方面加强塘河水系、城市绿地系统与湿地的连接,通过水面、桥下、下穿、上架多种方式建设绿色廊道,形成湿地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融合、渗透;另一方面,控制好城市界面的开发强度与建设风貌,增加立体绿色屏障,做好湿地边界的生态屏障与生态缓冲设计,削弱城市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打造美观实用的城市界面》——温州设计集团建筑工程设计院建筑设计所方案二所所长 陈俊 

三垟湿地公园要串联大罗山进行全局整体性谋划,分期、分区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大都市生态会客厅。同时可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将湿地公园与周边区域进行有机衔接,实现生态、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同时,通过优化景观设计实现三垟湿地与南侧的大罗山和北面的世纪公园的衔接,打造连贯的景观体系。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湿地公园的衔接,如交通、市政设施等,确保市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湿地公园带来的生态福祉。

而对于与之相邻的瓯越大道、瓯海大道等主干道沿线的建筑布局、立面、景观廊道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生态、文化、功能性和互动性的融合,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界面,为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建筑布局上,除了保持适当的开敞性和通透性外,还应注重建筑的高度和密度的控制;可借鉴地域文化和自然元素,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和材质选择,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立面,提升城市的辨识度,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增加设置休息节点和观景平台,为市民提供休憩和观景的空间。

另外,公共空间设计上,应注重多样性和互动性,如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文化展示区等。并注重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创造出宜人的休闲环境,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增强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和活力。